当前位置: 首页 > 课题研究 >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12年03月31日 16:15:05 来源: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心学校 访问量:4091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赵祥  执笔人:蔡平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理念、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教材处理、资源整合等多种教育因素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各种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应符合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即:关注每一学生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奠定学生发展基础,解决我校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改变学生学习习惯方面的不良现状,落实《红寺堡区首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经我校教师共同研究决定,以《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规程及研究活动的内在需要,特提出研究开题报告。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查阅网上资料,国内外有很多教育机构或教师,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年了,而且触及习惯培养的研究很多。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诸如虚心上进、勤于操作、专心阅读、认真书写、积极探究等习惯

200210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申报的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被批准为教育部规划课题。2003课题组出版了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孙云晓  张梅玲主编),报告反映通过课题研究对习惯培养的内容、与健全人格的关系,习惯培养的途径、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的四大块内容研究,总结了行为习惯塑造与矫正十二种方法,给家长的十七条建议,给老师的十一条建议,四大原则即习惯培养教育的关键期、一致性,整体性、差异性原则。

关鸿羽教授在齐鲁晚报现代教育工作室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报告,侧重于养成教育。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的眭海涛老师发表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求侧重于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培养等等。常州市武进区礼河实验学校课题组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 培养学生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借助各方力量,内外因素结合,促使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总之,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这些理论与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而这些理论与经验并不是之四海皆准的,我们的研究就是要应用教育理论与经验于我们的实际工作之中,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与创新,我们的研究旨在培养小学生一般性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探索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方法与实践操作技术。在理论上从纷杂的论述中认清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延与内涵,在实践中创新实践操作技术,使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科学而规范。

二、课题的提出

从教育发展的社会背景来看。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越发感到那些科学家的话、培根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使人终身受益的大事。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必将受益终生。目前虽然教师、家长对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升了认识,但对于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欠缺困扰着行动

从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来看。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随着教师对课程标准认知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张国忠认为: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习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学校教育中,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红寺堡区教育发展背景看。近年来,经历了从“两基迎国检”向“基础教育综合质量工程”的转变,经历了从“应试教育”向“校园文化艺术节”“阳光体育运动会”的转变,经历了重视主要学科向重视综合学科转变;也就是经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推进,从外延发展向内涵转变,从知识中心向素质教育的过度。作为学校,如何在崭新的教育背景下,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持续发展?确立“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课题,符合红寺堡区教育形式发展的要求,符合每一位学生健康、全面、持续发展的要求。

从我校实际研究环境来看。首先,本课题的研究是我校发展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农村六年级普通山区小学,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1.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地学习习惯;2. 习惯于听教师讲,而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 3. 学习懒散,依赖性强的不良习惯 4.书写不规范,不注意认真书写的习惯; 5.朗读课文缺乏情感;6.不善于温故而知新,没有复习的习惯;7.观察事物缺乏顺序性、条理性和全面性8.缺乏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倾听与表达的习惯……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其次,从我校的师资队伍来看有能力在本课题上做深入研究。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开展过“六个十工程”、“守则规范竞赛”、“班级文化建设”、“书香校园创建工程”、“队形队列评比”等多种活动;尤其本学期,政教处和少队部十分重视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教育,拟定了“333工程”,开展了“七个一”活动,这为我们“学习习惯”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氛围,奠定了坚实的德育基础,积累了宝贵的养成教育经验同时,我校有红寺堡区级骨干教师8名,有小学高级教师6名,有新调入的特岗教师5名,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有崭新的知识结构和深厚的知识积累,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校长作为本次课题研究的组长,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提供各种制度保障、时间保障和经费保障;整个课题组是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有干部、教师及中心学校、教研室等专家顾问,参与研究的是我校的骨干教师和任课教师。总体分析,我校有能力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课题上做深入研究。并努力从“思考”倾听“表达”“书写”“阅读”五个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有所突破。

三、课题的界定

“学习习惯”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需要通过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或课外,通过学校、家庭、班级等环境,结合兴趣、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安排一定的兴趣活动或专项训练,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抑制不良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其终身受益。特定课题的准确表述为《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

1、“习惯”的定义,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认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语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现代汉语词典》对习惯一词的解释:“常常接触某种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不难看出,习惯具有个体和社会群体两个层面的意义,从个体层面来看,习惯是个体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反应倾向。我们要研究的是学生个体的习惯,是指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所形成的一种相对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

2学习习惯的定义,指这种行为方式是在学习的范畴里予以讨论,并通过学习表现出来的习惯。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学习行为方式。在我们的课题研究里它具体包括“思考”倾听“表达”“书写”“阅读”五方面的学习习惯。

策略研究是指解决不良习惯问题过程中形成的方法和途径;或者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中形成的方法和途径。即为实现预定目的而采取的方法系统和程序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论。

四、课题研究内容

1.学生学习习惯现状的调查研究;

2.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3.抑制和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研究重点: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

五、课题研究目标

1.养成学生听、说、、思、写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总结出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3.转化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

六、课题理论依据

课题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叶圣陶的习惯说、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有关学习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

1.叶圣陶的习惯说。叶圣陶先生说,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他还说,德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教育论著中关于习惯养成地位和作用论述,是开展研究坚实的理论基础。

2.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原理。习惯是长时间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的倾向和行为的方式。良好的习惯可以有利于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它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情感和态度等人格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智力水平、健康水平、生活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而不良习惯则阻碍,危害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习惯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引导、训练、教育中形成的。也就是说,只通过内因(学生的主观努力)和外因(学校、家庭、社会)的正面引导和严格要求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就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不良习惯的克服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原理对习惯养成教育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

3.《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小学生守则》第三条中明确规定: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十一条中规定: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题声音清楚,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课间活动有秩序。第十二条中规定: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是学生必须要遵守的规范,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也是我们教育教学中所必须要做的。

4.有关学习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

有关学习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内容丰富,这对我们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研究成果表明,个体的学习习惯是个人内部自相适应的一种自动化行为的动力系统。习惯一经养成,人们的优势心理反应是维持一种习惯而不是去改变这种习惯,这是学习习惯形成应遵循的心理规则。

2)个人的认知经验是学习习惯形成的基础。研究表明,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元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习惯的形成。认知方式决定学习习惯形成的快慢,使学习习惯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而元认知水平越高,学习习惯就越容易形成。

3)动机是影响个体学习习惯形成的首要因素,它主要是通过动机强度的大小,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一活动能力及其产生后果的感知与期待)的高低来实现的。研究表明,个体对学习习惯作用的认知明确,可以很好地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而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则影响个体从事某一学习活动的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愈强,个人的努力就愈持久,越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发展。

4)个性因素中性格也是形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条件,其中意志特征的影响特别明显。若说动机是学习习惯形成中具有情绪色彩的暂时动力,那么良好的个性品质则是习惯赖以长期巩固的保证。

5)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6)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童年期学习习惯有关的心理变量,在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各阶段呈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主要如下

第一,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质变。这期间,上述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并且逐步具备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仍有待完善与发展,且在中后期逐渐出现不同认知风格的迹象。

第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短,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渐向较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它反映了该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的动机及其整个学习活动的水平特征。

第三,小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尚未真正发展起来。具体考察小学生意志特征的各因素,如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等在低年级并不显著,直到中年级后才有较快发展。但是,自制力和坚持性却呈逐渐下降趋势。这是因为,低年级行为方式主要受外部因素,如教师,家长的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对外在控制因素等方面的依赖性渐渐减少,但其内部控制能力还不足以调节控制自己行为。

第四,学习活动需要付出较大的心理能力,因而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产生各种情绪体验。有研究表明,这个时期,大量的情感内容主要与学习活动相联系,这就导致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强,情感更富有稳定性。

熟悉这些理论依据,对我们正确地制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要求,把握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期与关键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七、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为辅。

八、课题研究原则

1.统一性原则

学校是一个整体,这个研究涉及学生、教学、课堂、班级、评价、学校管理等相关因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立足学校整体,发挥学校整体功能。做到全员参与,全员研究。

2.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尽量做到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学生能揭示的规律让学生自己揭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要尊重儿童的权利,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绝不能把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奴役儿童的过程。绝不能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变成教师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应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给教师提供创造和研究的时间和空间,以利于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

3.科学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时,教师要认真调查,分析,研究,明确正确的标准后,才能进行研究,不能主观臆断和猜测。研究中要努力做到研究有目标、培养有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并随研究的深入对计划中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4.长效性原则

学习习惯培养是一个教育过程,它必须要经过长期、反复、不间断的训练、强化才能形成。形成的策略、方法、经验措施,也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再在实践中反思深化。因此,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坚持长效性原则。

九、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1.成立本课题的课题领导小组,负责确定研究课题题目,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和计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控制,形成阶段和最终研究成果。

  长:赵祥

副组长:蔡平  周雪梅

  员:张燕  张红霞  尤红香

2.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负责具体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课题研究小组组长:蔡平

语文:张燕语文课题研究组组长)李婷邵晓娟刘永萍李晓莲吴慧春马金凤丁彩虹李秀琴赵金萍、冯松强、吴桂萍、郭秀珍

数学:张红霞数学课题研究组组长)马小荣马睿、邵蕊、郝萍纪玉虎杨喜周雪梅、马英选、张亚琴

英语尤红香英语课题研究小组组长)、张瑞

十、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10--------201111月)

1)查阅文献,组建研究小组

2)学生状况分析

3)培训课题研究教师

4)制定培养目标

2.研究阶段(201111--------20132月)

1)修订课题《研究方案》,修订《培养目标》

2)制定每学年的《研究计划》

3)按计划开展教育研究(如从五个重点习惯培养方面进行理论研究、案例研究、文献调查、实地参观、教学评优、论文交流等。)

4)召开教育研究阶段总结会和交流研讨会

3.总结阶段(20133--------20137月)

1)整理研究材料,进行研究成果分析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3)形成研究成果

4)接受总课题组的检查与鉴定

十一、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

1. 教育局教研室,中心学校教研员我校政教处给予大力支持。

我们将聘请教育局教研室和中心学校的专家,在理论上给予指导。

2.教师有能力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课题的主要参与人员是学校市县级骨干教师及一线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教师,均大专或本科学历,他们不仅有参与研究的热情,更有参与研究的实践经验,有能力进行科研工作。

3.成立并规范健全了研究的组织机构。

学校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对此项研究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副校长、教主任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科研工作制度,在工作程序上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本课题实验研究所需资料齐全,教学所需的设备、设施、教具等齐全,这都是本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保障。

十二、预期研究成果(包括主要阶段成果和最终研究成果)

撰写《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研究报告及工作报告;

汇编《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论文集;

汇编《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案例集;

 

 

红寺堡镇中心小学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二〇一一年十月

编辑:蔡平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心学校 特此声明。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红海村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